作者简介:
刘扬,女,一九七六年生于北京。十三岁随家人迁居德国。十七岁时被德国柏林艺术大学设计系录取,师从于霍尔格·马帝斯,获硕士及大师班学位。毕业后曾先后在伦敦、柏林、纽约工作及生活。二OO四年在柏林开始自己的设计工作室。曾任教于荷兰设计中心、中国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系、英国格拉斯哥美术学院,并在国际设计研讨会及博览会讲座。刘扬的作品多次在国际设计大赛中获重要奖项,作品被国际多家博物馆展览并收藏。
华裔设计师刘扬曾经在2007年出版了《东西相遇》一书,引起巨大反响。该书用简洁的笔画,用简单明了的图画向读者表现了中国和德国两个社会的细节,比如两国家庭对待孩子的态度,人们旅游的方式,双方的审美观等等。大部分都是人们的日常经历,让德中读者们都能引起共鸣。以下图片中,红色代表中国,蓝色代表德国。
1. 人际关系
西方人简单,中国人复杂。西方人注重团队合作,中国人则喜欢抱团撒网。
2. 生活方式
3. 对于守时
外国人说的12点就是12点,中国人说的12点很可能是11点55分到12点10分之间的一段时间。
4. 关于一个意见
5. 对待愤怒
外国人愤怒时表情都写在脸上;中国人则常常强颜欢笑。
6. 关于排队
7. 关于自我
8. 周日的街景
9. 关于聚会
10. 外出旅游
外国人欣赏美景满足自己,中国人用相机拍照向别人炫耀。
11. 餐厅中
打电话或者在公共场所时,老外小声而言,怕影响别人显得粗鲁。中国人声音的分贝大得感觉想要全世界都知道。
12. 美丽标准
13. 一日三餐
西方人两餐冷食,中国人三餐热食。
14. 面对问题
外国人会选择面对克服;中国人则常常选择逃避。
15. 沐浴时间
16. 老年人生活
外国老人养宠物,中国老人带孙子。
17. 领导
外国人强调众生平等,一视同仁;中国人注重尊卑有序,伦理纲常。
18. 交通工具变化
外国人开汽车时中国人还在骑自行车;中国人好不容易开上车了,外国人又改骑自行车了。
19. 对待阳光
外国人喜欢日光浴,中国人喜欢太阳伞和防晒霜。
20. 对待孩子
西方孩子与大人之间是平等关系,中国家庭则以孩子为中心。
21. 对待饮酒
中国人要满饮,对人不对酒;西方浅饮品鉴,对酒不对人。
22.想象中的对方
西方人以为中国人长袍马褂,喝茶吃米饭;中国人以为西方人戴礼貌吃香肠喝啤酒。
23.对待新事物
西方人漠然置之,中国人则好奇。
24.胃疼时的饮品
西方人喝可乐,中国人喝茶。
25.时尚
西方人吃中餐,中国人吃西餐。
26.天气与心情
西方人阴天心情郁闷,中国人一如既往。
27.动物
在西方,动物与人和相处;在中国,动物是人的盘中餐。
28.老人的社会地位
29.表达爱情
30.谈钱
31.数到三
有一个段子,说是有一个中国人去西方旅游,在跳蚤市场买东西。外国人伸出拇指和食指,意思是这个东西要价20欧元;而中国人以为是要价80欧元呢,便伸出五个手指还价为50欧元。外国人一看,你就是有钱也没有这样还价的呀。外国人又伸出拇指和食指,那么中国人又伸出五个手指。外国人一看,得了,既然你愿意,就卖给你吧,于是买卖成交。回国以后,向众人大谈砍价经验,岂不知吃亏还以为占便宜呢。
32.睡觉
33.初来乍到
34.墓地
35.贫富差距
36.小学生学习时间
西方小学生以玩为主,中国小学生则基本没有玩的时间。
37.自我表现
38.生儿育女
西方人20世纪70年代不愿要孩子,21世纪喜欢多要孩子;中国人20世纪孩子多,21世纪年轻人不愿意要孩子。
39.娱乐
40.生活中不可缺少
总体来说:
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,而西方人则重视个体性;
中国人总是强调“和为贵”,“天人合一”等,而西方则讲究多样的标立新说;
感情表达,中国人细腻含蓄,西方人直接表露;
思维表达,西方人喜欢直观性,而中国人喜欢意会性,只可意会不可言传,此处无声胜有声啊。
评论